蚊类作为传播多种疾病的媒介生物,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蚊类孳生地是其繁殖和生长的关键场所,生物防制方法作为一种绿色、环保且可持续的蚊虫控制手段,在蚊类孳生地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利用生物间的相互关系,如捕食、寄生、竞争等,来抑制蚊类种群数量,减少蚊虫对人类的危害。
一、以鱼治蚊:利用鱼类捕食蚊幼
(一)适用孳生地类型
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各类静止或缓流的水体孳生地,如稻田、池塘、人工湖、沟渠以及一些废弃的小型积水坑等。这些水体为蚊类幼虫提供了丰富的生存空间,同时也是鱼类理想的栖息场所。
(二)常用鱼类种类及特点
1.食蚊鱼:食蚊鱼是蚊虫生物防治的“明星选手”。它体型小巧,适应能力强,对环境的耐受性较好,能在不同水质条件下生存。食蚊鱼繁殖迅速,食量大,尤其嗜食蚊类幼虫,能有效降低蚊幼密度。例如,在一些南方地区的稻田中投放食蚊鱼后,蚊幼数量可显著减少。
2.柳条鱼:柳条鱼同样具有捕食蚊幼的能力,其身体灵活,能在水草丛生的环境中自由穿梭,捕食隐藏其中的蚊虫幼虫。它对环境的适应性也较强,适合在多种水体中放养。
3.鲤鱼、鲫鱼等常见淡水鱼:这些鱼类在自然水体中广泛分布,虽然它们并非专门以蚊幼为主食,但在食物资源相对匮乏时,也会大量捕食蚊类幼虫。在大型池塘或人工湖中适量投放鲤鱼、鲫鱼,可起到一定的蚊虫控制作用。
(三)投放要点
投放鱼类时,需根据水体的大小、蚊虫密度以及鱼类的生态习性来确定投放数量。一般来说,对于小型水体,每平方米可投放食蚊鱼 10 - 20 尾;对于大型水体,可适当降低投放密度。投放时间最好选择在蚊虫繁殖高峰期之前,以确保鱼类有足够的时间适应环境并发挥作用。同时,要避免过度投放,以免破坏水体的生态平衡。
二、微生物制剂:定向杀灭蚊幼
(一)苏云金芽孢杆菌以色列亚种(Bti)
1.作用机制:Bti 是一种芽孢杆菌,它能产生对蚊幼具有特异毒性的晶体蛋白和伴孢晶体。当蚊幼摄食含有 Bti 的水体或食物后,这些毒素会在蚊幼肠道内发挥作用,破坏肠道细胞,导致蚊幼死亡。
2.适用范围:Bti 对蚊幼具有高度的选择性,几乎不危害其他水生生物,因此适用于各种类型的蚊类孳生地,包括饮用水源附近的积水、自然湿地、城市景观水体等。
3.使用方法:Bti 通常以可湿性粉剂、悬浮剂或颗粒剂的形式存在。使用时,可根据水体的面积和蚊幼密度,按照产品说明书的要求进行稀释和喷洒。一般每隔 7 - 10 天施用一次,在蚊虫繁殖季节可适当增加施用次数。
(二)球形芽孢杆菌(Bs)
1.作用机制:Bs 产生的毒素主要作用于蚊幼的中肠上皮细胞,引起细胞病变和死亡。与 Bti 类似,Bs 对蚊幼也有较好的选择性,对非靶标生物影响较小。
2.适用场景:Bs 常用于处理污水沟、下水道、化粪池等污染较重的水体孳生地。这些水体中有机物含量高,蚊虫滋生严重,Bs 能在这种环境中有效发挥作用。
3.使用注意事项:在使用 Bs 时,要注意与其他化学药剂的兼容性,避免混合使用产生不良反应。同时,要严格按照规定的剂量和方法进行施用,以确保防治效果。
三、昆虫病原真菌:感染蚊幼致死
(一)常见菌种及特性
1.绿僵菌:绿僵菌是一种广泛分布的昆虫病原真菌,它能通过体表侵入蚊幼体内,在蚊幼体内生长繁殖,消耗蚊幼的营养物质,同时分泌毒素,导致蚊幼死亡。绿僵菌具有较广的宿主范围,对多种蚊类幼虫都有较好的致病性。
2.白僵菌:白僵菌也能感染蚊幼,其分生孢子附着在蚊幼体表后,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萌发,侵入蚊幼体内,引起蚊幼发病死亡。白僵菌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都能发挥一定的防治作用。
(二)应用方式
1.喷粉法:将绿僵菌或白僵菌的分生孢子粉与适量的载体(如滑石粉、陶土等)混合,制成可湿性粉剂,然后用喷雾器将粉剂喷洒在蚊类孳生地的水面或水体周围的植被上。蚊幼在活动过程中会接触到孢子粉,从而被感染。
2.浸渍法:将含有真菌孢子的制剂按一定比例稀释在水中,然后将蚊类孳生地周围的植被或可能附着蚊幼的物体浸入药液中,使孢子附着在其表面。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小型的、固定的蚊类孳生地。
(三)影响因素及优化措施
昆虫病原真菌的防治效果受环境温湿度、光照等因素的影响较大。一般来说,在温度适宜(20 - 30℃)、湿度较高(相对湿度 80%以上)的环境下,真菌的感染力和致病性较强。为了提高防治效果,可选择在蚊虫繁殖高峰期且环境条件适宜的时候进行施用。同时,可以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对真菌进行改良,提高其对蚊幼的致病性和环境适应性。
四、竞争与替代:引入天敌昆虫竞争资源
(一)摇蚊等非吸血蚊类的竞争作用
在一些水体孳生地中,摇蚊等非吸血蚊类与吸血蚊类在食物、空间等资源上存在竞争关系。摇蚊的幼虫数量较多,它们会大量摄食水中的浮游生物、有机碎屑等,从而减少了吸血蚊幼的食物来源。通过保护和增加摇蚊等非吸血蚊类的种群数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吸血蚊类的繁殖。
(二)蜻蜓、豆娘等天敌昆虫的引入
蜻蜓和豆娘的幼虫(水虿)生活在水中,是凶猛的捕食者,能捕食包括蚊幼在内的多种小型水生生物。成虫也在空中捕食蚊虫等飞虫。在一些人工水体或自然湿地中,可以通过营造适宜的生态环境,如种植水生植物、提供栖息场所等,吸引蜻蜓、豆娘等天敌昆虫前来栖息和繁殖,增加其对蚊类的自然控制作用。
生物防制方法在蚊类孳生地治理中具有独特的优势,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蚊类孳生地的类型、环境条件以及生物防治剂的特性和适用范围等因素,合理选择和搭配生物防制手段,以达到最佳的蚊虫控制效果。同时,生物防制方法应与其他蚊虫防治措施相结合,形成一个综合的蚊虫防治体系,更好地保障公众的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