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白蚁生物防治涉及捕食性妈蚁、病原做生物和昆虫病原线虫。在高致病力的环境中进化的白蚁比那些在低致病力环境中进化的白蚁更具免疫力。欧美研究人员发现白蚁的抗病性不仅表现在其社会性行为方面,而且北美散白蚁个体能通过对具穿透性的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 (Metch.)Sorokin 的红细胞进行包被来抵御其入侵。脊红蚁Myrmicaria opaciventris、狐 Centromyrmex bequaerti、Pachycondyla pachyderma 等捕食性蚂蚁具有独特的捕猎白蚁的行为策略,被认为可以作为白蚁防治的生物防治措施。此外,还有昆虫病原线虫对白蚁的防治报道。黑翅土白蚁中发现的一个线虫新种Chroniodiplogaster formosiana(Rhabditida:Diplogastridae)可作为黑翅土白蚁的生物防治剂。昆虫病原线虫感染大蜡螟Galleria mellonella幼虫而对白蚁Macrotermes bellicosus种群影响的研究在西非贝宁开展。异小杆线虫Heterorhabditis 种类对草甘膦、氟虫腈的耐受性高于斯氏线虫Steinernema。异小杆线虫H.sonorensis Azohoue 2在35℃的土壤中令63.2%白蚁死亡,增加土壤湿度到20%并没有影响线虫毒力。71%和60%白蚁巢分别被感染H. sonorensis Azohoue 2和H.indica Ayogbe 1的G.mellonella幼虫控制。白蚁是贝宁柑橘产业的重要害虫,受到两个有效土著昆虫病原线虫异小杆线虫H.sonorensis和H. indica侵染后,大白蚁M.bellicosus巢的重建受阻。 白蚁内外信息化合物的研究,尽管仍有一些应用技术问题有待解决,但是应用价值较大,一直是研究热点。基于固相微萃取(SPME)和气质联用(GC-MS)技术,法国勃艮第大学在白蚁化学通信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针对动白蚁Zootermopsis nevadensis、Z.angusticollis及原白蚁Hodotermopsis sjoestedti等,分析了一些有价值的性信息素和踪迹信息素的化学结构。捷克科学院研究合成了一系列仿保幼激素的酯类化合物——Juvenogen,设计了响应检测系统,报道了R.santonensis品级分化期间该类化合物的分布与代谢情况,旨在研发控制白蚁等的激素类杀虫剂。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的保幼激素Ⅲ(JHⅢ)和J类似物对R. lucifugus、R.santonensis 和R. virginicus影响的研究显示,Juvenogen诱导兵蚁分化的效果最好,其次是烯虫乙酯,而JHⅢ效果较差。三种白蚁兵蚁的诱导率类似,但是同一化合物在同种白蚁不同群体的死亡率差异显著。氨基甲酸酯的衍生物有助于北美散白蚁、台湾乳白蚁工蚁向兵蚁转化,50ppm浓度的该化合物经27天仍然可导致显著的品级分化。过度的诱导分化破坏白蚁群体的平衡,从而导致整个白蚁群体死亡。白蚁诱食信息素的研究极具应用价值。欧洲国家研究人员对白蚁诱食信息素对苯二酚的提取、对白蚁的诱集作用测定等开展了广泛研究,但由于白蚁对诱食信息素的浓度及成分敏感,进一步的工作有待开展。与我国研究人员合作报道,A.dimorphus白蚁性信息素中具有雌性踪迹引诱效果。 非洲中北部国家乍得甘蔗种植产业受到白蚁Ancistrotermes guineensis的危害,产量损失达25%。通过使用多菌灵等杀菌剂间接控制白蚁种群,结果白蚁外共生真菌的30%的死亡率,相应地增加了20%的甘蔗产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