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79年立项,至1984年6年间,开展对堤坝白蚁探查和防治技术研究,取得了以DB型诱饵对分群孔投饵灭蚁阶段性成果,然后找炭棒菌判断巢位,供以对巢灌浆,并用DB型诱饵诱杀堤坝周围蚁源等技术阶段成果对比旧法“找、挖、杀、灌”明显进步的基础上,首先提出了利用生物生态法为中心的“堤坝白蚁理想防治方案的选择”(姚达长,1985)。 1979年将电测找巢技术列入省水电科技重点项目,同年在清远举办全省工管科负责治蚁工作人员的电测学习班,并交流了各地治蚁经验,从而使管理部门真正下力气组织各课题组在生产第一线开展电测,并与广东省昆虫研究所李栋等合作,以分群孔找巢技术和灭蚁灵及由广东省昆虫研究所戴自荣提出、后由钟登庆等完成的硫酰氟等灭蚁药剂试验研究,初步形成了堤坝白蚁探查和防治技术的各单项课题探索研究、筛选应用状态。 1980年9月,全国第四次白蚁会议在福州召开前后,从江西永修县林科所等林业部门以灭蚁灵配制毒饵用于林业白蚁防治试验成功,同时证实死巢真菌(梅县俗称鹿角菌)长出地面现象,这与原设想灭蚁后找菌(广东省统一称炭棒菌),对巢灌浆充填巢洞思、路进一步得到论证。林业白蚁灭后无需灌浆,只作为灭蚁效果衡量,但水利白蚁对巢充填灌浆是治蚁技术关键。此后,决定采用诱饵法和找炭棒菌分析巢位灭蚁灌楽方案,并深入现场反复观察研究。1982年采用广东省昆虫所的改进型毒饵,在高州、鹤地等7宗大中型水库试验,解剖效果最高的剂型仅达62.5%,随后用广东水电厅试点梅县、鹤地和万亩水库的李国亮、庞朝芬和张社林分别自选饵料配制的诱饵,效果都达90%以上。1983年确定以鹤地剂型为基础,再改进成为DB堤坝型灭蚁诱饵,统一生产供应各地。 |